央视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,在其博客中公布了全国最近10年(2000年-2009年)高温天总数列前十的大城市排名表。福州以10年375个高温天名列榜首,其次是杭州,再次是重庆,第四是长沙。武汉10年共305个高温天,平均每年30.5个,名列第五。
(8月3日《长江日报》)
与以往的一些温度统计一样,宋英杰的博客数据,打破了传统“四大火炉”的排名,譬如曾经的“四大火炉”中的武汉就退居到了第五位。但同时它又暗示:炎热的气候下,“越来越热”的城市数量在呈现着一种正向的增加,这不是错觉,相反是沉重的现实。目睹如此的统计数据,再反观“火炉城”的历史与争议,我们又该怎样来看待“火炉”现象?
这世间还有被普遍认同的“X大火炉”的说法吗?渐渐不会再有了,因为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是“火炉”。这几年,北半球的俄罗斯、美国、欧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都频繁遭遇高温热浪的袭击。而之于我国,今年入夏以来,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出高温预警。整个黄淮、江淮、江汉、江南、华南大部乃至关中地区,都处在35-40℃的高温肆虐下。如此高温下,再只说哪几个城市是“火炉”,自然就没有了说服力。
过去之所以会有一些城市,争抢或争脱“火炉城”的帽子,对于管理者来说,是因为“火炉”关系到城市的形象,甚至关系到招商引资这样的具体城市事务。而较之城市的普通民众,他们在网络上争戴“火炉城”的帽子,更多是对高温福利的申诉:高温补贴能够发放吗?高温休假与高温立法值得期待吗?而反窥现实,对于前者来说,不论承认与否,高温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城市的形象,譬如说夏季限电这种情况在南北的城市中都有发生。而对于后者,普通公众的高温权益维护更成了一个普遍性的话题,每年都有公民倒在酷热的夏季,都有舆论高呼高温权益的迅速“落地”。高温对于现实的影响,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几个“火炉城市”的范畴。
不论承认与否,现实的具体和个人的感知都在告诉我们,高温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每一个城市都可能要面对的难题,它已经是一种不容回避的自然病。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高温面前变得电力供应无力,社会救济体系漏洞百出;当越来越多的公民依旧“赤身裸体”地劳动在高温下,当一部《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》“暂行”了50年,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,只讨论所谓的“X大火炉”,确实有了些虚妄的意味。
这个世界上其实已经没有了所谓的 “火炉城”,因为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是“火炉”。必须更清醒地意识到,给一些城市打上高温的烙印或许是容易的,但直面一种整体性的越来越坏的自然症候,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关注:譬如怎样提高每一个城市对高温的整体预防与抵御能力;譬如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高温下,拥有一片权利的绿洲?
王聃(湖南媒体从业者)
上一篇> 富士康廊坊装防跳网 员工待遇不及深圳 2010.08.04
下一篇> 大招商影响河南·就业 富士康让你打工不再外出 2010.08.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