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茅台镇,这个总人口不足5万人的小镇,却有着“国酒茅台故乡”、“中国酒都的灵魂和心脏”、“中国第一酒镇”之美称,使之享誉全球,它悠久的历史,向世界展示了东方酒文化的浓烈神韵;它以改革开放的成果,向国人展示出了西南地区发展的魅力;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,镶嵌在云贵高原上。
1915年贵州茅台镇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,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。
茅台镇酒因其被指定为国宴用酒而得名“国酒”。 据资料记载,新中国诞生的头一天晚上,举行建国盛宴,宴会主酒是茅台,主菜是淮扬菜。从这一刻开始,茅台镇酒扮演起了“国酒”、“政治酒”、“外交酒”的重要角色。
尽管拥有巴拿马博览会带来的特殊荣誉,建国前的茅台镇酒仍处于作坊时代:种种复杂的酱香型白酒酿制技术,全靠酒师们口口相传,为什么要这样,谁也道不出所以然。当时茅台镇3家主要酿酒作坊的全部家当是酒灶5个、酒窖41个,没有试验室、机械设备、电和自来水。一年手工劳作,仅出产六七十吨茅台镇酒。
1951年11月,在3家作坊的基础上,人民政府购买成义烧房,组建国营企业。后又将没收的“荣和烧房”划拨给茅台镇酒厂。1953年,“贵州茅台镇酒厂”正式诞生。随后国家投资149.7万元,扩充厂房、改善设备,制酒、制曲、化验室等工业设施也逐渐成型,并派员到茅台镇酒厂协助总结茅台镇酒生产工艺。茅台从作坊向现代工业的转型,正是中国现代工业史上的一个缩影。从国营贵州茅台镇酒厂成立的那天起,茅台镇酒正式进入国际市场,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创汇产品。1吨外销茅台镇酒可换回40吨钢材,她为新中国的建设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在茅台镇酒厂快速发展的同时,茅台镇酒在新中国的政治、外交工作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。1949年12月6日,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步:毛泽东前往苏联商谈两国协议和条约。在带给斯大林的礼物中,除了浙江的龙井茶和湖南的湘绣被面,就是贵州茅台镇酒。
1954年,周恩来带队出席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国际性的会议——日内瓦会议。会议期间,周恩来不失时机利用贵州茅台镇酒展开外交攻势,招待各国友好人士。事后,周恩来感慨,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胜利,“两台”立下汗马功劳。“两台”,一指“贵州茅台”,一指电影“梁山伯与祝英台”。1974年,尼克松访华,茅台镇酒再次亮相,以至于这位卸任元首在回忆录中不断提及。在后来的中美建交、中日建交及近年两岸会谈等共和国政治、外交、经济生活的重大时刻,国酒茅台一如既往,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。
贵州茅台镇是古川盐入黔的四大渡口之一,历来是黔北名镇,古有“蜀盐走贵州,秦商聚茅台”的繁华写照;域内白酒业兴盛,在这里,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国酒的氛围。
茅台镇酒厂内建有一全国最大的国酒文化城,城内设汉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,每个馆均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,浓缩了中国五千年酒文化的辉煌及精髓,并反映了茅台镇酒的发展历程。
上一篇> 酒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?酒的功能及饮酒之法 2011.03.21
下一篇> 贵州茅台镇汉唐宋元明清酿酒业发展及茅台镇酒的形成 2011.03.21